时间:2020-01-16来源:作者:www.tztong.cn浏览次数:165
新年伊始,百色市右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到百城街道敬老院开展送温暖活动,80岁的孤寡老人黄进凡拉着志愿者的手,高兴地说:“谢谢你们经常来看我,还帮我按摩,现在我的病情有了很大改善。”
2019年以来,右江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以“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志愿者接单”的形式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目前,该区组建志愿服务队165支,注册志愿者人数4.8万人,他们长期活跃在大街小巷、社区村屯,在服务群众中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目前,该区已建立15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打造基层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服务平台,实现9个乡镇(街道)123个行政村(社区)志愿服务全覆盖。2019年,该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40多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
圆梦微心愿服务暖人心
“我们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做强秋冬菜产业,打造‘福禄酸菜’品牌。”龙景街道福禄村的菜农李泽日说。为帮助村民圆梦,右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菜农“把脉开方”,帮助当地秋冬蔬菜补短板、增“颜值”。目前,该村种植芥菜近1000亩,酸菜年产值超100万元。
2019年以来,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通过设置“微心愿”征集点、志愿者入户走访、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形成“微心愿”清单,各志愿服务队伍结合各自特长认领“微心愿”,开展上门服务、心理疏导、公益帮扶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与相关部门统筹整合资金资源、服务设施、人员队伍和平台载体,面向党政机关、街道社区和教育、医院、交通等多个行业招募志愿者,组建具备多种服务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分类、分层、分众开展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我们通过专家授课、线上学习、志愿者互助等方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文明乡村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右江区委宣传部部长王世凡介绍,部分社区目前正筹备开展“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试点工作,鼓励低龄志愿者认领“微心愿”、“存储时间”,存下的服务时间将来可兑换养老服务。
心系贫困户为民解困忧
贫困群众搬迁以后,除了面临就业发展难题,还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生活、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等一系列后续问题。该区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扶贫帮困活动,推动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出现的综合治理难、劳动就业保障难、脱贫致富难等问题,帮助搬迁户“搬得进、住得下、能发展、可致富”。
刚搬到百色深圳小镇时,54岁的搬迁户农思峰很不习惯,他连网络支付都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社区志愿者不仅帮我介绍工作,还教我使用智能手机,并下载了一些实用软件,我现在越来越享受城市里的生活了。”农思峰说。
深圳小镇是百色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工程,近两年已陆续安置超过1万名从百色各县区搬迁而来的贫困群众。自2019年5月深圳小镇移交右江区四塘镇管理后,该区结合“农村扶贫济困”“社区邻里守望”和“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进安置点,帮助搬迁户融入城市生活。
以新时代讲习所为宣讲阵地,该区建立10支群众曲艺、山歌和快板讲习团,招募、培养560多名宣讲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和安置点开展惠民、为民、乐民的文化服务项目,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引导贫困群众逐步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传递正能量爱心得延续
40年来,右江区志愿者麦琼方无数次用扁担将自筹的米、油、衣服等爱心物资挑进壮乡苗寨。她先后收养86名孤贫儿童,把山区孩子的上学梦“挑”出大山,其中有20个孩子在她的资助下考上了清华、北大等学校。因为麦琼方经常挑着扁担献爱心,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扁担姐”。
如今,麦琼方养育的很多孩子都热心公益,在各地组建起志愿服务队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我们通过网络、报纸了解到麦琼芳大姐的善举,很多人都被她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自愿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爱心人士张金华说,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加入志愿者这个大家庭,共同服务社会。
近年来,该区积极开展“巾帼优秀志愿者”“红城先锋志愿者”“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先进榜样,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助人为乐、敬老爱幼、敬业奉献的先进感人事迹,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加入志愿者服务组织,不断传递正能量,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该区成立“红城党员驿站”,下设党员社区管理服务站、党员志愿者工作站和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鼓励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党员到社区报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党建+志愿”服务模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多元化、专业化。(凌 聪 吴翊生 杨 来)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