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8来源:作者:www.tztong.cn浏览次数:183
“我市非遗保护发展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非遗传承活动非常活跃。”6月16日,百色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姚茂勤介绍,该市共有8个非遗传习基地,在民间传承人与政府的双向互动下,非遗产业快速发展,年产值达1800万元。据了解,8个非遗基地通过“非遗+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覆盖贫困人口2500人。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市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在指导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传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重点扶持传承人,尤其是技艺性非遗项目传承人,对他们进行培训;开展好非遗保护活动,以活动带动项目,通过“民办公助”的方式,扶持举行民族活动,引导非遗传承人参与,助力传承技艺,完善传习基地设施。
隆林技艺类非遗项目以隆林壮族衮服工作坊以及“高凤”“金凤”苗族服饰工作坊较为典型。这3家服饰工作坊年产值均在百万元以上,产品销往贵州居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凤”苗族服饰工作坊涉足苗族服饰技艺传承,常用工人和协议工人100余人,覆盖100多户群众,直接带动贫困户20户。
在乐业县,该市民族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扶持新化镇磨里村壮族纺织技艺工作坊,带工人出去学习培训提高技艺。现在他们做出来的产品,除了传统的灰白色,还有红青蓝黑等,色彩更丰富,技艺更上一层楼。目前磨里村有460户参与壮族纺织,其中296户是贫困户,参与者每年人均增收4500元。
据统计,目前全市非遗传承产业发展比较好的还有右江区麽乜、靖西凌准土陶、那坡平孟黄皮酱等。(徐顺东 陆照德)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