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3来源:见道网作者:www.tztong.cn浏览次数:368
近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上表示,面对疫情,我们打造“健康丝路”;面对低碳转型,我们深耕“绿色丝路”;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搭建“数字丝路”;面对发展鸿沟,我们建设“减贫之路”。一带一路始于经济合作,但不止于经济,正在日益成为完善全球治理的新平台。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环境发生了哪些改变?“健康丝路”、“绿色丝路”和“数字丝路”又该如何建设?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齐冠钧回答这些问题。
疫情催生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多元化机遇
新冠疫情对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环境的改变。齐冠钧表示,一是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一方面,疫情直接导致部分供应链中断。各国因抗疫需要所采取的隔离措施,导致大规模的社区封锁、工厂停工、航班停飞以及贸易物流中断,还有大批援外工程技术和劳务人员难以返回施工项目地和在境外合作园区的企业,这给一带一路产业链带来了实质性影响。当前,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中普遍存在劳动力供应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供应链断裂等问题,导致沿线产业园区订单减少、开工不足。
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使供应链受阻。许多国家因医疗物资紧缺而限制医疗物资出口,有的还限制食品等其他产品出口,更有对来自疫情严重国家的进口采取限制或禁止措施。
疫情下,全球产业链环节过多、运输距离过长,从而导致物流成本高、运输时间长、供应链易断裂。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危机,就会打破产业链平衡,增加全球产业链断裂风险,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灾难性冲击。未来,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合理方向,应是在某些地域(如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形成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在一定地域内既实现产业链全球化水平分工又实现垂直整合,从而提高全球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齐冠钧表示:疫情在给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与合作领域。
一方面,疫情凸显了一带一路市场机遇。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东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时,在空海运受限的情况下,中欧班列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上扬,对欧洲抗疫和中欧经贸稳定起到了正面带动作用,有力抵消了所谓的“脱钩”逆流。
另一方面,疫情催生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多元化机遇。首先,促进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沿线发展中国家居多,抗疫防疫的资源和能力相对较弱,而中国在抗疫防疫能力以及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方面的相对优势,有助于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包括医疗物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卫生治理等领域的合作,进而带动相关领域的经贸合作。
第二,加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领域合作。疫情为中国企业依托新型数字技术(如5G、区块链、大数据等)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为开展各种线上跨境经济活动(如跨境贸易、跨境办公、跨境医疗等)打开了时间窗口。其中,全球B2C跨境电商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全球B2C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长率将维持在10%-20%之间,预计到2025年,交易规模将突破2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网络基建落后,电商渗透率普遍较低。疫情有利于中国在相关国家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跨境电商平台,服务沿线国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形成巨大的市场网络。
第三,深化金融合作。疫情背景下,由于无限量化宽松造成美元信用呈下降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得以扩展,中国金融业进入一带一路市场的机遇增大。当务之急是摸清一带一路贷款、投资、援助和债务的结构和分布,破解“债务陷阱论”,同时提高透明度和国际合作机制,加大与欧洲国家以及日韩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力度。
第四,形成新产业链。疫情叠加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西方国家政治和民粹的推波助澜,全球产业链在美、欧、亚、非的区域化属性将被进一步放大,区域内构建闭合完整的价值链体系的诉求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循环将有所削弱,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循环将不断增强。在后者循环中,中国作为资本、技术和市场供给者的地位得到提升,“中国制造”更多向“中国智造”转型,部分生产重心逐步转向东南亚等地。在这一过程中,伴随中国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新的产业链也必然向一带一路延伸。目前,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链时机已经成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部分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一带一路建设新引擎
“数字丝绸之路”和“健康丝绸之路”将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加快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首先应依托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以跨境电商为核心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智能支付和物流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物流效率。其次,在跨境电商基础上,不断向互联网网络、卫星服务、智慧城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云计算、网络安全、电子政务、移动支付、在线旅游、网络游戏等领域拓展。此外,应该推动建立相应合作机制,引导建立以人为本、发展导向的数字经贸规则体系。
积极推进“健康丝绸之路”,首先应加强与沿线国家在信息、物资、科研等领域进行抗疫合作,完善出入境卫生检疫合作网络,确保防疫物资通道畅通。推动建立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长效合作机制,发起成立“全球公共卫生基金”倡议,用于全球防疫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同时,推动中医药走向一带一路市场,组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等非官方或半官方专业组织与外国同行加强交流。
在后疫情时期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问题上,齐冠钧表示: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任重道远,需审时度势,进退有度。一方面要进行战略性调整,适当收缩战线;另一方面要利用中国在资本、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加快布局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具体有如下建议:
一是以周边地区为基础,推进经贸合作核心区建设。中国周边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核心区。2020年,周边23个国家(包括东盟10国)与中国一起占到了全球人口约50%以上。其中,中日韩与东盟(即东亚地区)GDP在全球占比超过30%,区内贸易超过50%。同时,东亚整体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生产及供应链逐步恢复,也为经贸合作核心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核心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三方面。第一,全面提升“六大走廊”的联动性。通过推动与周边国家在物流和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软硬件互联互通,实现“六大走廊”无缝对接,扩大“一带”与“一路”的连通空间,形成以中国为枢纽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架构。这一架构将大大拓展中国周边地区对外经济合作空间,带来更大市场和规模经济效应,也是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链的重要依托。第二,补上制度合作短板。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推动一体化进程,推动提升新亚欧大陆桥运输便利化和通关便利化水平。第三,全力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使波斯湾油气进口节约上万公里航程,还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必须继续加大投入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以创新优势为动力,逐步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过去,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属于成本驱动型。今天,仅靠低成本已不能支撑中国主导构建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一方面中国已没有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要成为一带一路的引领者和区域产业链的主导者,必须依靠国内创新和市场优势,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良性循环,不断将周边国家资源和要素纳入中国市场体系。为此,中国应从贸易角度加大对核心区(即周边)国家进口力度,争取在3-5年内将对周边国家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从而提升其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和对中国市场依赖度。
绿色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将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的发展。齐冠钧表示:中国虽然是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能源进口大国,但部分地区光能、风能供给过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东南亚、南亚、非洲地区存在12亿的无电人口,且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不足、市场前景广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粗放型发展模式,能源消耗巨大且产出效益极低,对此,后疫情时代,中国政府在帮助沿线国家解除疫情困扰、恢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国家最基本的水、电、能源供给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光伏电站、水电站、风能发电、新能源等多元化合作,提供从可行性研究到实际交付使用的一站式服务,并在融资方面加大倾斜力度,确保项目安全稳定落地实施。
为兑现《巴黎协定》承诺,未来中国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必将继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预计未来沿线重点区域、重点国别的新能源投资将加速布局。随着更多一带一路沿线绿色能源项目落实,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东方智慧,展现大国担当。
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建设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齐冠钧表示:发展绿色能源,中国不仅具有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在技术方面也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出海布局,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的生力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输出将显著提速,风电、太阳能产业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和技术水平迅猛发展,产品技术与质量已逐步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顶尖水平,新能源“走出去”将取得更大突破。
在全球能源绿色发展浪潮中,中国成为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应用国,水电、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多年保持全球领先,核电在建规模也居世界首位。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中国已经提前三年完成了原计划于2020年实现的目标。除太阳能光伏发电之外,中国同样也是全球水电、生物质发电和取暖以及电动车市场的领军者。
根据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从2014年到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大幅提升了近40%,超过了化石能源投资。针对这一比例,齐冠钧表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存在着很多变数,2014-2020年正是一带一路有效开展且收获良多的阶段,未来10年间,如疫情能有效得到控制,全球经济重回正常轨道,中国对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毫无疑问将会进一步扩大,保守估计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将会突破50%。前面提到,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仍存在12亿无电人口,因此与沿线国家电力领域的合作将会摆在优先位置,如南亚的尼泊尔、东南亚的缅甸、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等,有了电力的充足保障,才有发展工业经济的基础,国家的经济才能迈上正确的轨道。中国政府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将从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两方面对沿线国家展开合作,助其实现绿色发展,永续发展。(转载请注明见道网 www.seetao.com )见道网一带一路栏目编辑/田增鹏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